從全球購物中心發展報告 看東西方兩樣情

2017/06/26
近十年來,線上購物的便利性和比價優勢,逐漸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,也對傳統的百貨零售生態產生衝擊...

近十年來,線上購物的便利性和比價優勢,逐漸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,也對傳統的百貨零售生態產生衝擊。
聯邦儲備經濟資料FRED顯示,美國今年2月百貨公司零售銷售額(排除租賃部門不計)年減5.6%至125.63億美元,創1992年統計開始以來最低紀錄。相較之下,2月無店鋪零售商銷售額年增13.0%至499.31億美元,創1992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紀錄。
事實上,早有業者警告,美國的人均零售商業面積是歐洲及日本的6倍以上,加上販售的商品極為類似,將有泡沫疑慮。而這一切似乎已正在發生,2016年全美有1,153間商店結束營運,今年僅3月底前已達2,880間,瑞士信貸並預估今年全美將有8,640間關閉,恐將掀起史上最大的關門潮,甚至超過2008年美國經濟衰退時創下的關店高峰(約6200家)。

發展中市場對實體零售需求依然強勁

零售業是否棄守實體店?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(CBRE)月前發布的《全球購物中心發展》報告,有另一番見解:2016年,全球購物中心新增面積達1250萬平米(同比增長11.4%),再建面積為3350萬平米(下跌22%),其中絕大多數位於亞洲,超過90%的亞太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零售建設,美洲城市約56%,歐洲、中東和非洲約14%,顯見亞太地區發展中市場對實體零售需求依然強勁。
特別是中國,仍然是全球零售建物的熱門地點,以年度新增面積575萬平米再次拔得頭籌,其中上海是新增購物中心最多的城市,北京、重慶、成都、南京、深圳和天津依次進入了前十。世邦魏理仕中國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Rebecca Tibbott,更直接建議布局非經濟核心區但人口密度大的潛力城市,有助於品牌在中國進一步滲透發展。

向「新零售」轉型是大勢所趨

事實上,中國自2014 年起也加快零售業併購重組步伐,結合合適的對象進行突圍。或是橫向併購以多業態經營取得更多的經營優勢和資源優勢,或是縱向併購零售商與生產商、物流行業、電商,以達全渠道整合以及成本優化的目的。
正如馬雲自去年起倡導、融合了實體店與電商優點的新零售概念,在線上為消費者提供海量的商品選擇,同時在線下盡可能地提供體驗場所、打造新的消費場景,並藉電商在流量、大數據、技術上的優勢對整個零售流程進行再次優化和升級。
也就是說,如今人們在線下消費的是互動體驗感。購物中心唯有積極轉型,透過提供有趣、獨特的消費體驗來帶動客流,方能提升資產價值。
於是,購物中心除了常見的百貨商品、影視娛樂、美食餐飲,也開始有許多新興業態進駐,例如滑雪體驗店、料理烹飪、籃球、攀岩、屋頂花園、醫療護理等,各種新嘗試越來越多,形式也更趨多元化,為購物中心帶來新的需求與發展動力。同時嘗試與電商合作,優化商品採購、供應鏈管理、市場行銷。

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。

本文限制VIP專屬

·簡單填寫email,加入免費會員
·每天一杯咖啡,進階VIP會員